徐洪成,湖北省黄冈人,机电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IEEE学生会员。2019年秋就读于伟德体育机电工程学院,师从陆洋、王卫东教授、高立波副教授,现从事微纳传感和混合柔性电子等相关领域研究,着力解决2025工业制造智能传感器领域“被愚钝的机器人国产触觉”卡脖子问题。
图1 个人工作照片
聚焦前沿,永攀学术高峰:
柔性电子及微纳传感是一门涉及机械、电子、材料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是现代智能化装备的集大成者。如何从众多研究方向中取得创新性突破成了困惑团队初期的瓶颈,团队一直秉持聚焦前沿、另辟蹊径的科研理念,最终确立了博士课题围绕柔性触觉传感器测不准、寄生蠕变效应明显的问题,寻求以多项科研项目支持为导向,重点研究皮表微纳力传感、柔性混合集成电路,最终提出皮表力传感偏轴不敏感原理及互耦抑制模型,开发高灵敏可延展的集成力传感器件及阵列,结合柔性混合集成制造工艺制备可延展、高柔顺性的随形集成电路及拓展传感功能设备,为人体智能感知提供可靠原理、器件及系统的关键技术支持。基于上述研究内容,专注于高水平研究工作,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13篇,Google Scholar引用193次,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6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90),中科院二区期刊2篇(其中一篇为Top),主要包括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中科院1区, Nautre旗下, IF:8.006), Nano-Micro letters (中科院1区,top,IF:23.655), Nano Energy (中科院1区,IF:19.069),ScienceChina-materials (中科院1, IF:8.640),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中科院1区,top,IF:10.238),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中科院2区,理工1类)、IEEE Sensor Journal (中科院2区)。以学生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授权1项,受理3项。
图2 科研学术成果,包括论文首页及专利
研究过程中,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围绕触觉传感理论、智能传感器件、核心制造工艺、可延展随形电子集成方法和特种装备交互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先后主持伟德体育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项目3项,获得机电院2022年拔尖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资助,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项目(MEMS多力学量敏感元件及智能传感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274140、核心执笔人)及青年基金(61904141)项目研究各一项;参加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2021GY-27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项目(MCMSE-0422G03、核心执笔人)各一项。正是由于各项目长期的资助以及导师的坚定支持,才使得科研实验能够得以全面进行。
图3 项目课题及科研主要研究方向系统架构
励学笃行,知行合一:
积极拓展科研成果,带领实验室成员积极开展各类重大学科竞赛。由此,先后荣获2020,2022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仪器仪表领域顶级奖项2020年度教育部叶声华奖(全国10人次/年)、2021/2022学业奖学金、伟德体育2020优秀研究生、中电-西电协同创新奖学金。比赛方面,以排名第一于2020-2022年多次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省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赛、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决赛中斩获各类奖项10余项,并于2021荣获IEEE-NEMS会议Best Poster Award。
图4 获奖及荣誉证明
团结共进,以身作则:
秉持科研是通过大量的时间投入才能有所获的道理,坚持每周80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坚持多学科实验交叉的原则。同时团结硕士生,发挥大家所长,在科研上相互讨论、相互督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作为实验室核心成员,协助并2019级毕业生王猛、李喧合作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赛、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决赛中获奖,并指导和协助二人各完成一篇SCI的发表;另外,协助并指导2020级硕士生秦宇鑫、赵宁娟各完成一篇二区SCI的发表,指导并带领2021级硕士生郑维昊、袁炀博在2022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奖,并指导和协助二人各完成一篇三区SCI的发表。以上有五人都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此外,协助并指导2019级本科生曹涵慧等完成的可延展传感器监测系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项目支持以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获得西北赛区30强。
图5 指导并协作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获得的成果
开拓思维,勇于探索:
社会活动方面,在党日活动中,积极参加2019“学习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参观了参访延安革命纪念馆,追忆13年革命岁月、参访延安革命纪念馆,追溯西电红色血脉、学习书院与大师面对面;协助导师完成本科生2019、2020年导学课指导,并在本科生课堂开展了围绕学习目标制定内容的讲演;学术活动方面先后参加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国际会议(CSMNT2019)、第16届微纳工程与分子系统国际研讨会(IEEE-NEMS 2021)、第七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应用创新大会等会议,其中在IEEE-NEMS 2021会议中投稿并获得同行评议的Best Poster Award。
图6 参加“学习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党日活动
图7 参加比赛及会议等现场照片
其他方面:在学术兼职方面,受邀担任过Nano-micro letters, Micromachin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以及研究成果受到中国日报网、伟德体育新闻网、搜狐网相继报道。并且在“祖国我想对你说”活动中受到西安广播电视台现场采访。此外,本人一贯坚持好的身体是工作、科研以及开展其他事情的前提,本人坚持每周两到三次篮球运动,通过运动能够更加高效发挥科研思维和提高工作动力。
图8 接受西安广播电视台现场采访(左);参加导师杯篮球赛事现场照片(右)
写在最后:
微纳传感与集成制造领域正是响应了“十四五”发展纲要里面的智能制造,也是众多卡脖子技术里面的关键一环,涉及的微纳制造正是芯片领域极度缺乏的关键技术,每一次的实验验证工作需要上千次的设计修正、多模态测试、精密加工等多个方面的协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科研实验上,希望相关研究能激励更多老师、同学进入微纳制造领域不断探索,重视实验科学,为我国的精密制造、传感器事业奉献自己是一份热忱。
我们这个时代的确需要0到1的科研突破,但是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日积月累的“试错”,没有长期的坚持,没有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难以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因此,需要每一位同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发挥西电强势,才能在科研上取得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