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博,男,汉族,1993年7月出生,辽宁辽阳人。2016年经保送进入伟德体育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进行学习。在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录用发表了7篇SCI论文。撰写5项发明专利。同时为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等期刊进行多次审稿。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华为奖学金及多次学业奖学金。
披星戴月四五载,研途之路不寻常。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回忆这几年的西电岁月,孟凡博感慨良多,他如是总结这一段奋斗之路:科研充满偶然,实验也有很多未知。有时候看似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跨越这一步需要的往往不只是运气。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实事求是是不变的态度,稳扎稳打是一贯的风格。实验的重复不是为了拼凑工作量,而是不断完善实验的步骤,优化控制的程式,排除各种次要因素的干扰,拨开重重迷障找寻发现机理的道途。
科研项目:脚踏实地一丝不苟
初入师门,孟凡博加入了黄进导师的“共形承载相控阵天线的一体化制造”课题组,有过懵懂,历经彷徨。前沿的研究,陌生的方向,既让人豪情万丈、壮怀激烈,又让人忐忑踟蹰、英雄气短。纠结过经典的推导,质疑过前人的高论。曾和老师讨论求证、寻求启发,也曾与同门各抒己见、仔细推敲。孟凡博渐渐确定了攻克共形微带天线增材制造技术难点的研究目标,在项目组中承担五轴设备运动插补及纳米金属墨水的烧结成形工作。从此进行三维打印实验至深夜就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在数以百计的样件中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是他最享受的时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孟凡博成功通过闪光烧结技术实现了微带天线的快速成型制造,并利用多尺度分析模型揭示了闪光烧结机理。在提升导电图形烧结质量方面,孟凡博利用三维模型解析成三角面片的方法优化墨滴落点,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检测烧结状态。
课余生活: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科研路上难免甜苦和喜忧,爱与爱好永远陪伴在左右。悦纳自我,,珍惜拥有,奋斗不止,孟凡博的生活里不止科研这一道风景。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他们曾是大树,为儿女撑起一方天地。孩子已然长大,而父母却不再年轻。在一起有苦有甜有泪有笑,分离时相互珍重成为彼此的牵挂。如今是孟凡博旅居求学的第九个年头,每天晚上和父母通电话聊聊家常已经成为习惯,用这种陪伴来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将父母的恩情放在心中,化作前进的动力。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何以解忧,唯有运动。尤其在实验无果无奈嗟叹的时候,孟凡博会叫上一众师兄弟,或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比赛,或去游泳池中你追我赶,或在滑雪场上恣意纵横。实验室中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不仅增进了同门情谊,也是驱散科研不顺阴霾的缕缕暖阳。
摄影,体会光美转换的艺术,感受色彩交织的错觉。到了周末,孟凡博就会背起相机,喊上三五好友,走在城市之中,徜徉郊外美景,选好角度,调整焦距,留下心动的刹那,于紧张沉闷的生活中收获平静,从纷乱的琐事里采撷淡然。
还在路上,归来仍是少年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博士生涯的终点摇铃已然响起,求知的脚步依然匆匆,孟凡博仍然不愿片刻松懈。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对于孟凡博而言,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最后一道难关,也是另一场浴火重生。取得进展固然不易,但将工作凝练成文字、现象归纳成概念、成果梳理成系统又是另一种挑战,保证行文的严谨、思维的严密、逻辑的融洽亦是一种修炼。摒弃天马行空的意识流和简单随意的用词习惯不是一件易事,但让事实回归本真、描述达到真切值得蜕变的挣扎和努力。孟凡博认真参考黄老师的建议,汲取评阅老师的意见,字斟句酌,提升自己的语言功底,总结博士期间进行的工作,延拓自己的综合能力。
温故知新,善思而行,孟凡博在不断自我总结的同时,也在进行大量的科研调研。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博,大量阅读文献,加强与同行院所的合作交流,挤出时间参加“西电全球校友创业大赛”,增加了阅历,开拓了眼界,对中国智能制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未来科研的方向也逐渐清晰,定下了“多材集成制造工艺”的研究目标。
科研的世界异彩纷呈,生活的天地也是大有可为。求学之路上常见苦尽甘来,生活中则多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未来的日子里,孟凡博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撑起一方天空,为父母,也为远方守望的她。尽管世事艰难,人间温情仍要尽力呵护。多些陪伴,带家人亲近自然、领略风光;增进厨艺,偶尔当当家庭煮夫,小秀身手。把握生活的节奏,注重生活的仪式感,让平凡的生活并不平凡。
回顾过去,或感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令人信心百倍。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美好的生活正在召唤,前路或有沼泽泥泞,但对于坚定的信念来说,艰辛也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孟凡博已经做好了再踏征程的准备。少年心事当如云,不负韶华不负卿。
【导师黄进点评】
孟凡博同学在科研上勇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做人自律,做事积极。望今后再接再厉,取得重要创新,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科研工作者,努力经营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